

原文如下:
AI上岗“盯”采购——
市财政局打造政府采购监管新样本
政府采购,一头连着公共财政的“钱袋子”,一头系着营商环境的“晴雨表”。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今天,如何将前沿技术与传统监管需求深度融合,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命题。
在省财政厅指导下,市财政局在全国率先迈出关键一步——将AI技术深度嵌入政府采购全流程,创新构建“采购文件巡检”“四类专项巡检”两大智能系统,从“人盯人”的传统模式,跃升至“AI全天候站岗”的智慧辅助监管新阶段。这场变革不仅让政府采购监管效率“翻番”,更为全国政府采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“长春经验”。
“法规专家”全天在线护航
在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,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“采购文件巡检”智能系统的“神通”——输入项目名称、采购类型等基础信息,上传待审文件,仅需短短几分钟,屏幕上便会跳出风险提示。
“这套系统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‘法规专家’,可24小时为采购单位提供专业指导。它的背后是我们自主研发的‘智采大模型’,专门盯着22类高频违规情形。”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,过去那些需要人工逐句排查的“坑”,现在AI能24小时不间断“扫描”,实现了采购文件编制环节的实时风险预警。系统上线至今,已为190个政府采购项目辅助“把关”,精准识别并提示各类违规风险项86个。
“全量筛查”实现模式变革
这样的变革,成效如何?
以近日开展的一次专项核查为例——在人工抽查已发现17个问题的基础上,系统通过对全市采购项目的全量智能扫描,又精准识别出7个隐藏较深的潜在风险点。这种“人工+智能”的双轨核查机制,既夯实了监管的全面性,也提升了发现问题的速度。
让监管人员更为省心的是,系统还能自动“对号入座”——每个风险点都匹配好了对应的政策依据,一键生成核查报告,不仅写清问题描述、法规依据,还会标注风险等级、给出整改建议。“以前完成一次全面核查需要调取大量纸质档案,工作组几个人连轴转仍然需要45天才能完成。现在系统几小时就能‘跑’完对全量项目的精准复核,工作效率呈几何式增长。”参与核查的工作人员说。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抽样检查覆盖面有限、全量核查人力不足”等困境。
“公平公正”刻进全流程
“多亏系统提醒,我们及时调整了采购需求,避免了和业主的误会。”中科坤林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告诉记者,因企业承接项目覆盖多个行业,存在对特定领域采购规范不熟悉等情况,以往免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文件编制偏差。“现在系统能精准指出问题,为我们与业主沟通核实提供了依据。”中科坤林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。
在智慧监管体系下,采购单位能借助AI提升专业能力,不再因不懂法规而“踩坑”;代理机构通过智能审查规范执业行为,有效减少争议;监管部门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策,形成“主体自律+政府监管”的良性互动格局。“我们要的不是‘冷冰冰’的技术,而是通过技术手段,让‘公平、公正、公开’扎根于采购全流程。”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从依靠人力逐份核查,到AI智能巡检自动预警;从过去有限的抽样检查,到如今对项目进行全量、精准筛查,AI的身影无处不在。市财政局构建应用政府采购智慧监管体系,不仅标志着政府采购监管正式迈入智能化、精准化新阶段,更以从“人治”到“智治”的可贵探索,为全国政府采购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条“可操作、可落地”的参考路径。

官方微信